釉里红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瓷器颜色,以铜红料为着色剂,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,呈现出独特的红色调.
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:
历史发展
元代:釉里红由元代景德镇瓷工发明,因技术不成熟,颜色不稳定,多呈黑红色或灰红色,纹饰简单,晕散现象常见。
明代:永乐、宣德时期达到鼎盛,色泽鲜艳如宝石红。中期后衰落,成化时虽有浓艳鲜亮之作,但数量稀少。
清代: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期工艺成熟,康熙时呈色稳定,多为淡红色;雍正时釉色鲜艳,成品率高;乾隆时色调艳丽,纹饰清晰。
发色特点
颜色丰富:理想状态下为深沉鲜红,浓而不艳,红中见白。但因烧制难度高,实际发色多样,包括黑红、灰红、猪肝红、暗红宝石红、鲜红等。
烧制难度高:铜红料对温度和窑内气氛极为敏感,温度过低易变黑,过高则红色挥发,温差需控制在 ±5℃左右,故成品率低,发色纯正者稀少。
文化内涵
象征意义: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、尊贵,是农耕文明对生命与丰收的礼赞,釉里红承载了这份文化内涵,从宫廷祭祀到民间婚嫁,都体现了其吉祥寓意。
工艺价值:作为釉下彩的一种,釉里红的出现为中国陶瓷补上了 “红” 的拼图,其工艺复杂度远超同期青花,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杰出代表,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美的追求。